雉南,原名吴士耀,明代诗人
吴士耀,字雉南,是明代的诗人。
吴士耀出生于四会,是鸿达的孙子。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还曾担任过古田知县和工部虞衡司的主事。他的生平经历了从科举到官场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体现了个人对仕途的追求和执着。
雉南,原名吴士耀,明代诗人
吴士耀,字雉南,是明代的诗人。
吴士耀出生于四会,是鸿达的孙子。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还曾担任过古田知县和工部虞衡司的主事。他的生平经历了从科举到官场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体现了个人对仕途的追求和执着。
注释: 1. 芦花江畔:在江苏扬州市东北,长50公里,宽2-4公里。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江岸多芦苇。 2. 钓舟轻:形容船小而且轻盈,容易摇动。 3. 欸乃歌狂:即“欸乃”和“歌”,都是古代一种歌唱方式。在这里指唱歌声音高亢激昂。 4. 不着衣冠空世代:意思是说不穿衣裳,就忘记了自己是什么人。形容人忘记身份,随遇而安。 5. 海天摇曳一蓑清:形容渔船在海上飘荡的样子,渔夫穿着蓑衣在江上捕鱼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诗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现在将逐句进行释义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1. 干霄古木上蟠龙,响根禅林和晚钟。 - 解析: “干霄”指的是高耸入云的树木,“古木”则指古老的树木。这里的描述通过对比来表现树之壮美。 - 译文: 高耸入天的古老树木上盘曲着如龙一般的姿态,发出声响的树干与寺院中悠扬的钟声相应和。 2. 历尽炎寒多岁月,森林共仰大夫封。 - 解析:
【注释】 题县八景金鸡春晓:指绥州城北的八处名胜古迹。金鸡,即金鸡峰。 绥水茫茫夹右洲:绥水,在今陕西榆林西南。悠悠地流淌着,环绕在右州的沙洲。 沙莹:沙洲。遥带远山浮:远远的把远处的青山连成一片。 洲名试听呼谁氏:试着听听这地名,叫得出来吗?“谁氏”,即“谁氏家”。 颂德于今二百秋:颂扬功德已经传了二百年。 【赏析】 《题县八景·金鸡春晓》是一首描写风光的五言绝句。诗中通过赞美绥州的自然景观
【题解】 《题县八景·金鸡春晓》。此诗是诗人为县八景中的金鸡春晓写照,以咏赞春日里金鸡报晓的美景。 【注释】 冰姿:形容花朵娇美的姿态。蟾光:月色。 懒向繁华竞斗妆:懒得在百花中争艳,不与它们争斗。竞斗妆:指争奇斗艳、争相打扮。 开向百花头上早:比喻春天来得早。百花头上:花上,花冠上。 春风不改旧时香:不管时间过去多长时间,它那香气始终如旧。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日美景的五言绝句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钓舟”为题。诗人通过描绘芦花江畔的春景,借咏钓者形象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感。首联写钓翁在芦花江畔垂钓,其情态悠闲自得。颔联写渔人不拘礼法,不着衣冠,与世无争。颈联写江海之广阔,渔人蓑衣一叶,摇曳其中,任凭江天云水变幻,而心如止水。尾联写渔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清幽,风格朴实自然,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
【解析】 题县八景金鸡春晓 孤城北面与山齐,山蔼苍苍度晓鸡。报得浈州春信早,户思弦诵野呼犁。 【译文】 县城位于群山的北面,与山齐平;山上郁郁葱葱,晨曦中传来了报晓的鸡鸣声。 韶关一带,春来早,报得韶州春信早,家家户户都在盼望着春天的到来。 农人开始在田野里耕犁播种,村寨里的人们也开始了春耕准备。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时作者为广东西路端州知州。诗以“金鸡”为题
注释: 仓麓:指山脚。云侵古渡头:形容云雾飘渺,笼罩在古老的渡口上。前山:指前面那座山。影带碧波浮:形容青山的倒影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歌声:泛指各种声音。归客:归来的客人。风度:形容风的样子。牛羊一笛秋:形容牧歌中的笛声和牛羊在秋天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首句“仓麓云侵古渡头”,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古渡口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解析】 题:写景,点明诗题的“景”;八景,点出诗中描写的景象是县里的八处名胜。金鸡春晓,点明季节与景色;龙池润洒,说明水色之美;贞岷,指四川岷江;霁色初开,写出了天晴之后的景象;入望新,表明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美景。野老莫愁,表现作者对当地百姓的关爱之情;文仙,指作者自己;作霖人,表明作者自认为有济世之才,能够像古代贤人一样为民造福。 【答案】 ①龙池:指岷江边的龙池(今属四川省广元市)。润洒
吴维岳是明代著名诗人,字峻伯,号霁寰,浙江孝丰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卒于穆宗隆庆三年。 吴维岳的生平事迹丰富多样,他在明朝嘉靖年间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包括江阴县令、刑部主事、后部郎中等。他的诗才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与俞允文、卢柟、李先芳、欧大任并称为“嘉靖广五子”。吴维岳不仅在诗歌上有卓越成就,还著有《天目山斋岁编》24卷等作品。他一生的经历和才华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纯叔,号海峰,晚号龙峰,吴一鹏子。 嘉靖八年进士。 授台州推官,擢广平通判,历官至湖广参政。 被谗免官。 漫游山水而归。 东南倭患严重之际,每为地方官出谋划策。 病《宋史》芜杂,欲加删润,稿未就而卒。 善书法。 文章弘衍浩博,诗尤工。 有《玉涵堂稿》。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