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士燝是明代的诗人,字贲士,别号白园。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也是一位经历了时代变迁、最终选择隐退的人物。
屈士燝的生平和成就在《清道光广东通志》中有详细记载。据记载,他在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年)考中举人,后被任命为永历朝礼部员外郎。这一职务不仅显示了他当时的学识,也体现了他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屈士燝选择了入清隐居不出的道路。他的这一决定反映了他对当时局势的不满以及对个人理想的坚守。
屈士燝的作品以诗歌见长,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可能是《食薇草》。这部作品集中了屈士燝的部分诗作,共收录了七首诗。这些作品大多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隐逸生活的向往。例如,《登始安道中》中的“登山临水意何穷,度索临橦径复通”描绘了他游览山川时的感受;而《游虹岩》则通过描写岩石峭壁和瀑布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他的艺术造诣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屈士燝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蕴含着他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他的作品常常透露出一种超脱物外的静谧与内省,这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客中九日同泰弟赋》中描述的“去国多同苦,穷秋滞异乡”,深刻展现了他作为遗民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对屈士燝及其作品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末年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命运。他的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屈士燝是一位生活在明朝末年的文人,其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更体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他及其诗歌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才情,也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逆境时坚持与隐逸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