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世,原名方孝标,清代诗人
方孝标(1617年—1697年)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文学家和官员。
方孝标出生于1617年,本名玄成,为避康熙帝玄烨讳,他选择以字行世,别号楼冈,又号钝斋。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明末动乱之秋,十七岁便随父母迁居金陵,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顺治六年(1649年),方孝标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
行世,原名方孝标,清代诗人
方孝标(1617年—1697年)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文学家和官员。
方孝标出生于1617年,本名玄成,为避康熙帝玄烨讳,他选择以字行世,别号楼冈,又号钝斋。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明末动乱之秋,十七岁便随父母迁居金陵,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顺治六年(1649年),方孝标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
王安石论 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于乱。说者谓靖康、建炎之祸,皆由所为,故追论之,若其奸有浮于章惇、蔡京者。嘻,此曲士之论也。 说者曰:祖宗之法,不当变也。夫祖宗之法,诚不当变。然宋之祖宗,与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无弊,而有忠、质、文之变。宋之祖宗,岂有万世不变之法哉?且庆历之初,杜、范诸公已有欲变之者矣。后此又数十年,弊当更甚。当时如吕正献、苏文忠辈,亦尝欲变之矣
王安石论 解析王安石政策及其对宋朝影响 1. 王安石新法实施 - 新法辅佐宋神宗治理国家 - 支持者与反对者对立局面形成 - 新法引发朝廷内外争议和不满 2. 政治风波与后果 - 朝内分歧导致国家大乱 - 新法执行引发朝野广泛批评 - 王安石政治生涯受到挑战与质疑 3. 社会反响与民间态度 - 民众对新法支持或反对两极分化 - 社会舆论对王安石政策评价不一 - 民间对于新法实施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诗句解读 1. 吾不忍以安石之贤而见诬如此,故为一言 - 关键词:“不忍心”、“安石之贤”、“见诬如此”、“为之一言” - 解释:诗人王安石因为不忍心看到自己的贤明被错误地指责和误解,所以写下这封书信。 2. 清 · 方孝标《王安石论》 - 解释: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孝标的一首诗,题目是“王安石论”。 3. 有删节 - 解释: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了删节。 译文
诗句: 爱妾非徒貌,怜郎不在琴。 如何才子意,亦若世人心。 犊鼻忘当日,凰音悔至今。 始知秦氏女,真识使君深。 注释与赏析: 1. 这首诗通过描绘女子对男子的深刻情感,以及两人之间的爱情经历,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爱情观的变迁。 2. 诗中“爱妾非徒貌”一句,表达了女子对男子外貌的赞美,而“怜郎不在琴”则揭示了她对男子才华的倾慕和依赖。 3. “如何才子意,亦若世人心
【注释】: 妾薄命 花冷御沟烟,春风影自怜。 君心才易地,妾命遂占天。 新法严霜立,深恩皎日迁。 但求中外事,一一竟宁前。 【赏析】: 《妾薄命》是一首抒发女子命运悲苦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春天里百花凋谢的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命运悲惨。诗中“妾薄命”三个字概括了整个诗作的主旨,即女子的命运凄惨,无法改变。 第一句“花冷御沟烟”,以御沟之花为喻,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凄凉。御沟是皇宫内一条河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诗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此生何意有归舟”,诗人感叹自己一生漂泊无定,不知何时才能找到归宿。“风雨江山涕泪收”,诗人面对山河之景,感慨万千,泪流满面。“蓬径特缘求仲扫,剡溪应为戴逵留”,诗人以“蓬径”和“剡溪”比喻自己的身世与经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百年摇落甘三己,五岳踟蹰拟《四愁》”
楼暄的诗作: 译文: 邻园的远山排列在平原上,争先恐后地拥着筚门。 整天窗内凝聚着春天的气息,小楼里人们沉浸在夕阳的温暖中。 吟诵的声音如同金石般高昂,在世间的风霜面前显得沉稳。 知道这是上天对范仲淹的怜爱,他已用尽了全部的绨袍。 注释: 邻园:邻近的园林。 岫(xiù):山峰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诗句 1. 可与言今古 2. 荒边只有君 3. 赋诗能渐朴 4. 观史不徒文 5. 我已中年后 6. 心难强记分 7. 幸将成败理 8. 抉要与同闻 译文 1. 你可以和我谈论古今。 2. 荒凉边陲只有你。 3. 作诗时能够逐渐朴素。 4. 观历史时不会只是文字。 5. 我已经到了中年。 6. 心难以强记事情的详细。 7. 幸运的是我能够理解和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答吴汉槎借读通鉴纲目胡天汉日月,宋代鲁春秋。 彤管当年笔,牙签昔日楼。 行厨原自富,腹笥更相谋。 茅屋清镫意,宁徒慰旅愁。 译文: 在茫茫的胡天之下,汉月当空照耀,这是宋代的大好时光。 当年挥毫泼墨书写历史的笔,如今成了书架上的牙签,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曾经是行厨的你,现在也成了一位饱学之士,腹中的书卷更加丰富了你的谋生手段。 虽然只是一间简陋的茅屋,但有一盏明亮的灯笼相伴,这份宁静和满足
王贞春是清代诗人。 字煦堂,号句容,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越吟》流传下来,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以及对友人的深情。王贞春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书画家,其书法作品风格独特,深受后人赞誉
王宾基并非一位清代诗人,而是海盐人,字叔鹰,曾官石城知县,有《堇庐遗稿》传世。王宾基的诗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宾基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他的生平事迹虽不详尽,但从其官职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作为石城知县,王宾基在任内或许也致力于地方治理和文化教育工作,从而留下了一定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