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攽、刘恕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有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叝。以下是关于这部作品的相关介绍:

  1. 创作背景:《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的创作始于宋神宗时期,当时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写此书。《资治通鉴》被赋予“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崇高使命。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花费了长达十九年的时间,其间他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严谨的历史研究与资料收集工作,最终完成了这一部宏大的历史文献。
  2. 主要内容:《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主要记载了周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帝王统治政策和军事冲突,还涵盖了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司马光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提供了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密的历史教科书。
  3. 史料价值:《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的史料价值极高,它引用了大量的前人著述,包括十七史以及其他各类历史资料。其中,对史料的引用极为广泛,除了常见的正史之外,还包括了各种杂史和私人撰述等。这些丰富的史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后世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的重要参考。
  4. 学术影响:《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自成书以来,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使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得到了发扬光大。同时,该书也对后世的史学家们在史书编撰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为了研究中国历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5. 历史评价:《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在历史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表明了其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两本不朽巨著,显示了其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是一部内容充实、史料丰富、具有高学术价值的历史巨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历史的珍贵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