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包括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1362年历史。下面是对这部作品的介绍:

  1. 内容特点:《资治通鉴》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它通过描述历代君臣治理国家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警示。同时,书中也记录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展示了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存与发展。

  2. 编纂背景: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曾面临史籍浩繁的问题,他试图撮取其要,撰编年史。《通志》初成后,引起了宋英宗的重视,并最终得到宋神宗的批准赐名《资治通鉴》。元丰七年(1084年),书完成,并由司马光总其大成。

  3. 编纂过程:《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中,司马光与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司马光,他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确保了《资治通鉴》的质量。

  4. 书名含义:《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书名体现了司马光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

  5. 影响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也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窗口,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史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对象和资料。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编年体通史。它通过对1362年历史的梳理,为后人提供了一部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宝库,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学者和读者来说,阅读《资治通鉴》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学习路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