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记载了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的一段历史事件。在这一年,东川留后高仁厚成功地通过一封信件促使郑君雄斩杨师立出降,并最终使得梓州得以围而不攻,展现了古代战争策略的智慧。下面将围绕这一文学作品展开介绍:

  1. 作品概述
  • 作者与编集:《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撰,这部书旨在记录历代帝王政事,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 历史背景:书中所涉及的事件为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这一年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1. 详细内容解析
  • 事件的起因:东川留后高仁厚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攻克久攻不下的城池梓州。在围攻过程中,他意识到如果强行攻城,不仅会损兵折将,还会给城中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破坏。
  • 写信的经过与效果:高仁厚决定采用一计,他撰写了一封书信射入梓州的城中,信中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关心和不忍玉石俱焚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可以自行完成攻城之业的可能性。
  • 结果的影响:这封信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郑君雄斩杀了杨师立,成功投降,使得原本僵持的局面出现了转机,也为东川留后的高仁厚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以待其他战事的进展。
  1. 文学价值
  • 史料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价值体现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素材。
  • 史学意义:该作品反映了唐代晚期的政治局势,以及地方将领面对强敌时的智谋与决策。
  • 文化影响: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的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战争、政治和人性等复杂主题。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六》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古代将领智勇双全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可以看出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行为,以及这些选择和行为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