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屏秋色》是清代词人董元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秋天的凄美和作者深刻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画屏秋色》:

  1. 作者介绍
  • 董元恺,字云路,号石门,江苏太仓人。他在顺治十八年因奏销案被黜后,纵情游览多地名胜古迹,游览中的怀古之思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其词作的独特风格。
  1. 作品原文
  • 齐女濠边,夫差苑里,惟闻悲哭。
  • 万井半,烟尘惊,一片弓刀满屋。
  • 见队伍旌旗簇,更毳帐胭支,柴车健卒。
  • 还觅高门旧主,重来版筑。
  • 踯躅,宵行露宿,谁复问几家乔木。
  • 深巷驼峰,旗亭乳酒,成群刍牧。
  1. 作品鉴赏
  • 这首词在苏州写下,通过描绘苏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的深刻感悟。特别是通过对“齐女濠边”的描述,传达了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以及历史的沧桑感。
  • 董元恺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旌旗簇”、“毳帐胭支”,这些词汇不仅描绘了场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此外,词中提到的“队旗”“毡帐”“战车”“士卒”等元素,都体现了战争带来的影响。
  • 词中“还觅高门旧主,重来版筑”的句子,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夜行露宿”,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以及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 整体上,《画屏秋色》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词,它还深深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人感受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1. 作品影响
  • 《画屏秋色》作为董元恺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 相关背景资料
  • 顾太清、彭孙遹、梁清标等词人,都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状态。
  • 这些词人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他们的词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

《画屏秋色》不仅是董元恺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清代词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