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即事》是明末清初董以宁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董以宁,字文友,号宛斋,是明末清初时期江南武进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对历法、乐律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董以宁在学术上的成就使他在当时享有一定的声誉。晚年时,他专注于穷经,专研《易》、《春秋》,还聚徒讲学,其著作《董文友全集》记录了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原文及译文:
- 词句原文:
花浪浮春,柳烟做暝,朱门斜对蓝桥。
更几重翠箔,一带红寮。
才见玉人凝坐,金猊内、一线香飘。
回身处、牙签犹见,湘管才抛。
魂销。
原来窗下,把萧郎旧曲,写上生绡。
看书临钗脚,格韵偏饶。
因忆当初绮阁,吟成后、惯与推敲。
谁怜取,赤绳难系,是处藏娇。
- 译文:春天的花香浮动,夜色中杨柳轻烟缭绕,一座朱红色的门楼斜对着远方的蓝桥。
穿过重重翠色的帘幕,一道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
只见一位佳人静坐其间,炉中的金猊内飘出一缕淡淡的香烟。
我转身之际,看到书桌上的牙签尚在,而那曾经弹奏的湘管乐器也已被丢弃。
我的魂魄也随之消散。原来是窗下的她,将萧郎往日的曲调重新谱写于生宣纸上。
我拿起书本,指尖轻轻触碰着书页的边缘,品味着其中的音韵之妙。心中不禁回忆起当年在华丽的阁楼中,我们一起吟诗作赋,相互切磋琢磨的情景。谁能理解我内心的相思之情?在这世间,红线难以系住,但总有一处可以隐藏她的娇容。
- 文化背景:
- 历史典故:《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香冷金猊”和“萧史弄玉”等意象,都源自中国古代传说。萧史和弄玉的故事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他们因吹奏箫声而吸引凤凰来居,最终得以相守。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词曲以浪漫色彩,也使得作品充满了古典美学的色彩。
- 音乐元素:词中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和听觉层面,更通过音乐元素增强了情感的传达。如“湘管才抛”一词,就暗示了音乐的流转与消逝,反映了主人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 象征意义:作品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富有象征意义,如“红寮”、“朱门”象征着富贵与权势,而“玉人”则代表了纯洁与美丽。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画面,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凤凰台上忆吹箫·即事》这首词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因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情感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