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台上忆吹箫》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汪东创作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凤皇台上忆吹箫》:
-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汪东(1890-1963),字旭初,号寄庵、寄生、梦秋等,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汪东早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就读,后赴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担任《民报》主编。他的一生充满政治色彩与文化成就,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 创作时间:据记载,此诗可能创作于1917年左右,正值汪东的政治生涯高峰期,同时也是他个人情感的低谷期。
- 作品原文
- 渐入清和,已过修禊,卷帘犹怯余寒。漫绿染、萦墙薜荔,叠砌菭钱。双燕来从紫塞,衔泥共、软语花间。应知得、觅遍旧痕,随处情关。谁家数重院落,空闲杀、当年碧槛朱阑。料未忍、琴书自占,蹴断尘弦。屈指春能几日,薰风起、又听初蝉。归时节,凭寄半幅银笺。
- 作品解析
- 意象描绘:诗中的“双燕来从紫塞”,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暗示着新生活的开始;同时“紫塞”也象征着边疆或远方,寓意着远离和思念。
-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受。诗中多次出现的“旧痕”和“情关”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的深刻眷恋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忧虑。
- 主题思想:《凤皇台上忆吹箫》不仅是一首抒情的诗歌,还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凤皇台上忆吹箫》不仅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深刻地揭示了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心声和历史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