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答雁门偈,为怜同社人。
多惭惠休句,偕得此阳春。
酬江公见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江公见寄》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婉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鲍溶(生卒年不详),字德源,唐代诗人。早年隐居于江南山中,后游历四方,与韩愈等人交好。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颇为突出,与王建、贾岛、李频齐名,并称“大历十才子”。
诗歌原文:曾荅雁门偈,为怜同社人。 多惭惠休句,偕得此阳春。
诗词解析:该诗以”酬江公见寄”作为题目,直接点明了作品的主题。首句“曾荅雁门偈”指的是诗人曾经回答了某位僧人或高僧的偈语,这里的“雁门”可能是一个地名或是特定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为怜同社人”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理解,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友情;第三句“多惭惠休句”,则表明诗人对自己的诗句感到惭愧,可能是因为诗句未能完全达到某种高洁或理想的境界。最后一句“偕得此阳春”,意味着在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和生机。整体上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朋友的怀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自然的深刻感悟。
《酬江公见寄》是一首蕴含深情与哲思的七言律诗,体现了唐代诗人鲍溶深邃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其语言特点、意境描绘及情感表达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友情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