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城东庄道中作

北陵散寒鸟,西山照初日。
婉娈晋阳京,踟蹰野人室。
南轩草间去,后乘林中出。
霭霭长路暖,迟迟狭路归。
蜉蝣时蔽月,枳棘复伤衣。
城上东风起,河边早雁飞。
夏王纪冬令,殷人乃正月。
涯口度新云,山阴留故雪。
幸逢耆耋话,馀待亲邻别。
总辔出丛薄,歇鞍登峻隅。
春源既荡漭,伏战亦睢盱。
未获遵平道,徒言信薄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巩城东庄道中作》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此诗展现了诗人在巩城东庄的旅途中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景和内心的感慨,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北陵散寒鸟,西山照初日。
    婉娈晋阳京,踟蹰野人室。
    南轩草间去,后乘林中出。
    霭霭长路暖,迟迟狭路归。
    蜉蝣时蔽月,枳棘复伤衣。
    城上东风起,河边早雁飞。
    夏王纪冬令,殷人乃正月。
    涯口度新云,山阴留故雪。
    幸逢耆耋话,馀待亲邻别。
    总辔出丛薄,歇鞍登峻隅。
    春源既荡漭,伏战亦睢盱。
    未获遵平道,徒言信薄夫。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歌开篇便以“北陵散寒鸟”和“西山照初日”描绘了一幅北陵寒风中鸟儿飞舞,西山初升太阳的画面,营造出宁静、清新的氛围。随后“婉娈晋阳京,踟蹰野人室”两句,诗人又转向了对古都晋阳和乡野小屋的描述,表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深处的沉思与感慨。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更是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蜉蝣时蔽月,枳棘复伤衣”到“未获遵平道”,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无奈。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艺术追求。
  1. 创作背景
  • 据传,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某一天,诗人在巩城的东庄道中所作。这一历史背景下,诗人可能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挫折,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仍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寒鸟”、“初日”、“野人”、“新云”、“旧雪”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 比喻象征:例如,“蜉蝣时蔽月”中的“萤火虫遮蔽月亮”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枳棘”则象征困难和逆境,而“山阴留故雪”则寓意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积淀。
  1. 历史评价
  • 储光羲的诗歌以其质朴和真实著称,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巩城东庄道中作》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1. 文化价值
  • 该诗不仅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1. 现代意义
  • 《巩城东庄道中作》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美好的追求,还能够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意义。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巩城东庄道中作》是一首集自然美、艺术性和深刻思想于一体的唐代诗歌。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生活的启示和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