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友人隐居

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
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
地静留眠鹿,庭虚下饮猿。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友人隐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戴叔伦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戴叔伦的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及崇尚隐逸生活的情怀,而且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人简介:戴叔伦,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于世。《过友人隐居》正是其众多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2. 诗歌原文:《过友人隐居》原文如下: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地静留眠鹿,庭虚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3. 诗意解读:在这首诗中,戴叔伦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隐者生活场景。他通过对清澈小溪、鸣石、林间萝影等自然元素的细致刻画,以及“春花”与“桃源”的对比,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美好自然景致的向往。
  4. 艺术特色:戴叔伦在《过友人隐居》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将水声比作“呜咽”,将萝影比作“轻舞”,使自然景象更加生动形象,同时,通过对“留眠鹿”、“下饮猿”等动物行为的描绘,增添了诗篇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
  5. 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中,隐逸文化历来受到尊崇。戴叔伦的《过友人隐居》,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隐逸愿望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过友人隐居》是戴叔伦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图景。这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传递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