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明州

沅水连湘水,千波万浪中。
知郎未得去,惭愧石尤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裴明州》,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该诗通过描述沅水与湘水的连绵,表达了对友人未得去的深深歉意和自我反省的情绪。下面将简要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
  • 戴叔伦(732年—789年),字幼公,润州金坛人(今属江苏)。唐朝诗人,有“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论诗主张。他师事萧颖士,曾担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终年56岁。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沅水连湘水,千波万浪中。”描述了沅水与湘水的相连以及它们波涛汹涌的景象,象征着友情或旅途的艰辛与挑战。
  • “知郎未得去,惭愧石尤风。”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未能启程而感到的遗憾和羞愧,这里“石尤”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常用来比喻不如意的事情。
  1. 诗歌鉴赏
  • 从艺术手法上看,戴叔伦运用了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情色彩。这种技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用以增强读者的共鸣和感染力。
  • 从主题上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祝福,更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抒发,反映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未知前途的忐忑不安。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体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度。

《送裴明州》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