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逢友人

知君意不浅,立马问生涯。
薄业无归地,他乡便是家。
宵吟怜桂魄,朝起怯菱花。
语尽黄河上,西风日又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上逢友人》是一首唐代诗人罗邺所作的五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罗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风以豪放、激昂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等多个方面,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展现了唐代文人的艺术才华。
  2. 原文与翻译
  • 原文:《河上逢友人》原文如下:
    “知君意不浅,立马问生涯。
    薄业无归地,他乡便是家。
    宵吟怜桂魄,朝起怯菱花。
    语尽黄河上,西风日又斜。”
  • 译文:诗人在黄河岸边遇见了一位友人,两人立刻展开了交谈。诗人询问朋友的志向和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重视和期待。然而,诗人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漂泊之苦,因此感叹自己在异乡为客,如同无家可归。夜深人静时,诗人独自吟诵诗歌,欣赏着月光下桂花的倩影;清晨起床后,面对朝阳和菱花,诗人感到有些害怕和不安。最后,当两人话别时,夕阳西斜,黄河的波光中似乎映照着他们的身影,预示着未来可能再次相见。
  1. 作品赏析
  • 主题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边与友人的相遇和离别,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寻觅的感慨。诗人通过与友人的对话,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他乡便是家”这一说法,既表现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豁达和超脱。
  1. 写作背景
  • 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写作时间,由于缺乏详细的文献记载,只能根据作品风格推测。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首《河上逢友人》是在唐代诗人罗邺的某个时期创作的。
  1. 思想内涵
  • 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黄河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见证了无数人的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 友情价值:在诗中,诗人与友人的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相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种深刻的友谊使诗人更加珍视与他人的关系,也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河上逢友人》在唐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同时,它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经验。
  • 传承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推动了唐诗研究的发展和普及。

《河上逢友人》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以黄河为背景,通过与友人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自然的独特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也是学习和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