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宁川香盖寺壁

爱远登高尘眼开,为怜萧寺上经台。
山川谁识龙蛇蛰,天地自迎风雨来。
柳放寒条秋已老,雁摇孤翼暮空回。
何人会得其中事,又被残花落日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题宁川香盖寺壁》是唐代诗人韩翃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都值得深入探讨。

创作背景

《留题宁川香盖寺壁》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此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作者韩翃可能因个人情感或审美追求,选择登高远望,并在宁川香盖寺的壁上题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也可能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记录和反映。

内容详解

  1. 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中“爱远登高尘眼开,为怜萧寺上经台”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登上高山,欣赏自然景色的情景。通过对山川、风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2. 哲理的思考:诗中的“天地自迎风雨来”透露出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在古代文人中很常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尊重。

  3. 人文情怀的体现:诗人在诗中提到“柳放寒条秋已老,雁摇孤翼暮空回”,这些描写不仅呈现了秋天的景象,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情。通过这些细腻的笔触,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

艺术特点

  1. 语言精炼:韩翃在这首诗中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炼,每一句都富有力度和深意,如“山川怜识龙蛇蛰,天地自迎风雨来”这样的句子,既形象生动又含义深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2. 意象鲜明: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如“山川”、“经台”、“风雨”等,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情感真挚:整首诗渗透着诗人深沉的情感,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生的感慨,都显得格外真挚动人。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效果。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留题宁川香盖寺壁》作为韩翃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唐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韩翃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研究唐代文学和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留题宁川香盖寺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热爱古典文学和诗歌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