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童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
夜户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园。
关中忽见屯边卒,塞外翻闻有汉村。
堪恨无情清渭水,渺茫依旧绕秦原。
乱后却至近甸有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却至近甸有感》(乙卯年作)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创作于唐末乱世。该诗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国之痛和兴亡之感的深刻反思。以下将对该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简介:韩偓(844─914以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10岁时即能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韩偓中进士后,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职,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然而,尽管他的才华得到了认可,但因政治立场问题,最终被贬谪到岭南等地。
诗歌原文:《乱后却至近甸有感》狂童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夜户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园。关中忽见屯边卒,塞外翻闻有汉村。堪恨无情清渭水,渺茫依旧绕秦原。
诗歌解读:《乱后却至近甸有感》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所见所感。首句“狂童容易犯金门”描绘了混乱时期,人们轻易地触犯法律和禁令。第二句“比屋齐人作旅魂”则表达了人民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和生活艰辛。第三句“夜户不扃生茂草”形象地展现了夜晚无人看守的情景,使得荒草丛生。第四句“春渠自溢浸荒园”则描绘了春天时,由于干旱而自然形成的渠道,导致荒废的园林被水流淹没的场景。第五句“关中忽见屯边卒”和“塞外翻闻有汉村”,表达了在北方边疆地区看到军队屯守和听到汉朝村庄的消息,反映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心理震撼。第六句“堪恨无情清渭水,渺茫依旧绕秦原”则通过清渭水的无奈流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和无奈之情。
韩偓的这首《乱后却至近甸有感》不仅是一首反映乱世景象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忧国忧民之作。它不仅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