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望蜀台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九日望蜀台》是唐代诗人苏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作于宣和四年,当时梅执礼出守蕲州,在五月十九日斋宿山谷时所作。

苏颋的这首诗通过对蜀王望蜀旧台的前望,以及站在高处远眺家乡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乡愁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诗中“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一句,不仅描述了重阳节那天,诗人站在旧台前眺望远方的场景,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无尽思念。

诗中“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这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北方,他意识到无论身处何地,心中的故乡始终如一。这种思乡之情,不仅是对故乡山水的怀念,也包含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情厚意。

诗中的“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这些自然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一句,则是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它意味着尽管过去的登临之地已经不复存在,但那些忠诚与孝道的精神却代代相传,成为了永恒的记忆。这不仅是对古代英雄的赞颂,也是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强调。

《九月九日望蜀台》是一首表达深厚乡愁与文化传承主题的古诗,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文学技巧,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展示了古人对于家国、文化的深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