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山鹧鸪

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
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曲歌辞·山鹧鸪》是唐代诗人佚名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佚名的生平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唐代的一位诗人。
  • 诗作创作于唐代,属于杂曲歌辞这一文学体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1. 诗歌原文
    玉关征戍久,空闺人独愁。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
    人坐青楼晚,莺语百花时。愁人多自老,肠断君不知。

  2. 诗歌内容解析

  • 玉关征戍久:这句表明边疆战事漫长,征戍者在外的时间很长,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空闺人独愁:空闺中的主人公因远离家乡而感到孤寂和愁苦。
  • 寒露湿青苔: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暗示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带来的哀愁。
  • 别来蓬鬓秋:形容时间的流逝使得主人公的发丝已变白,进一步强调了离别之痛。
  • 人坐青楼晚,莺语百花时:这两句展现了主人公在室内的情景,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增加了内心的寂寞感和孤独感。
  • 愁人多自老:表达了一种悲观的人生观念,认为忧愁会使人衰老,暗示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 肠断君不知:最后的这句表明主人公的心事无人理解,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悲戚。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杂曲歌辞·山鹧鸪》通过描绘边疆将士的征戍生活,以及对远在他乡的爱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一幅幅壮美的边塞风景和感人至深的情感画面。
  • 情感真挚:诗歌中流露出的是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以及因长时间分离而产生的忧愁和衰老感,这些情感真实而深刻。
  • 意象鲜明:通过对玉关、青苔、空闺等元素的运用,构建出一种凄美而苍凉的艺术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唐代社会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边疆战争频发,这也为许多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边塞诗的发展:唐代是中国边塞诗最为发达的时期,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如高适、王之涣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
  1. 文化影响
  • 边塞诗的典范:《山鹧鸪》作为一首边塞诗,不仅展示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貌,也为后世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 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对战争背景下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示了唐代文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认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杂曲歌辞·山鹧鸪》不仅是唐代文人对国家边疆战事的深情书写,也是对人性、生命、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深刻反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