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立分尧绪,笄年下相门。
早加于氏对,偏占馆陶恩。
泪有潜成血,香无却返魂。
共知何驸马,垂白抱天孙。
凉国惠康公主挽歌
介绍
《凉国惠康公主挽歌》是唐朝诗人窦常的一首作品,收录于《窦氏联珠集》。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文化,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哲理内涵。下面将详细介绍《凉国惠康公主挽歌》:
作者简介:《凉国惠康公主挽歌》的作者窦常,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唐大历进士。窦常隐居广陵(今扬州一带),讲学著书20年。贞元十四年(798年)出山任淮南节度使杜佑的节度参谋等,后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元和八年(813年)出任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在国子祭酒任上卒,赠越州都督。
诗歌原文:《凉国惠康公主挽歌》原文如下:
玉立分尧绪,笄年下相门。
早加于氏对,偏占馆陶恩。
泪有潜成血,香无却返魂。
共知何驸马,垂白抱天孙。主题内容:《凉国惠康公主挽歌》以悼念的口吻,描绘了凉国惠康公主的生平事迹。诗中“玉立分尧绪”,意指公主如玉般高贵美丽;“笄年下相门”,则表达了公主出生于尊贵的家庭背景。通过这些词句,诗人展现了公主的身份和她的家族荣耀。然而,诗中的“泪有潜成血,香无却返魂”则透露出一种悲剧色彩,揭示了公主不幸的命运。最后两句“共知何驸马,垂白抱天孙”暗示了公主的去世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以及她留给后世的深刻印象。整首诗通过对公主生前生活的描绘和对她离世后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贵族女性深切的同情和敬意。
文学价值:《凉国惠康公主挽歌》在文学上的突出之处在于其精湛的文字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情感真挚而不造作,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美学特点。同时,该诗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风俗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文化的窗口。此外,作为文学作品,它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能够启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风格:《凉国惠康公主挽歌》的艺术风格独特而鲜明。它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例如,将公主比作美玉、春树等自然景物,既美化了人物形象,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此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韵律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凉国惠康公主挽歌》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历史背景:《凉国惠康公主挽歌》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历史密切相关。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窦常作为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中自然融入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情。因此,研究《凉国惠康公主挽歌》,不仅可以领略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
《凉国惠康公主挽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诗歌,还是唐代文化的宝贵遗产。通过深入研究这首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生命、爱情和家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