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

文行蕴良图,声华挹大巫。
抡才超粉署,驳议在黄枢。
自得环中辨,偏推席上儒。
八音谐雅乐,六辔骋康衢。
密侍仝锵佩,雄才本弃繻。
炉烟霏琐闼,宫漏滴铜壶。
旧友双鱼至,新文六义敷。
断金挥丽藻,比玉咏生刍。
交辟尝推重,单辞忽受诬。
风波疲贾谊,岐路泣杨朱。
溟涨前程险,炎荒旅梦孤。
空悲鸢跕水,翻羡雁衔芦。
故国方迢遰,羁愁自郁纡。
远猷来象魏,霈泽过番禺。
尽室扁舟客,还家万里途。
索居因仕宦,著论拟潜夫。
帆席来应驶,郊园半已芜。
夕阳寻古径,凉吹动纤枯。
忆昔同驱传,忘怀或据梧。
幕庭依古刹,缗税给中都。
瓜步经过惯,龙沙眺听殊。
春山岚漠漠,秋渚露涂涂。
孰谓原思病,非关宁武愚。
方看簪獬豸,俄叹絷騊駼。
芳讯风情在,佳期岁序徂。
二贤欢最久,三益义非无。
柏悦心应尔,松寒志不渝。
子将陪禁掖,亭伯限江湖。
交分终推毂,离忧莫向隅。
分曹日相见,延首忆田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作品。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人,家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曾任太常博士、左补阙、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等职。他的文学成就在唐代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尤其擅长骈文,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

朱绂朝簪右卫门,紫绶金章次第论。

路入南中城邑满,春还万国衣冠尊。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作诗篇逸兴繁。

雨露资成圣代恩,风光先入少年门。

  1. 诗歌解析:权德舆的这首《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情的珍贵珍视。首联“朱绂朝簪右卫门,紫绶金章次第论”表达了自己身居高位、受到朝廷赏识的喜悦;颔联“路入南中城邑满,春还万国衣冠尊”则描绘了南中地区繁荣昌盛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成果的自豪与赞美;颈联“清时有味是无能,闲作诗篇逸兴繁”抒发了诗人在太平盛世中的淡泊名利、追求文学创作的态度;尾联“雨露资成圣代恩,风光先入少年门”则是对同僚及后辈的鼓励和祝福。

  2.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权德舆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而深沉,能够直抵人心。
  • 主题鲜明:诗中既表现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又透露出对个人才华被赏识的欣慰,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形式严谨: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权德舆的《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个人情感。该诗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