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厉员外宅残菊

才过重阳后,人心已为残。
近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
色减频经雨,香销恐渐寒。
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是唐代诗人顾非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后,人们的心情已经变得凄凉,菊花的颜色逐渐减少,频繁经受雨水的洗礼,香气也逐渐消散,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顾非熊,顾况之子,苏州海盐人。少时聪明卓异,性格滑稽好辩,常凌轹气焰子弟,虽受排挤,但并未放弃文学创作。
  1. 诗歌原文
  • 才过重阳后,人心已为残。
  • 近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
  • 色减频经雨,香销恐渐寒。
  • 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通过对比“才过重阳后”与“人心已为残”,展现了节日过后人们的心境变化。
  • “近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则表达了对生命力顽强菊花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人生在世的不易和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 结尾部分,“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和无奈。
  1. 诗歌背景
  •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创作于唐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1. 艺术特色
  • 作为唐代五言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 通过对菊花颜色、香气的描写,以及对其生命力的赞颂,展现了作者深刻的生命感悟和对美的热爱。
  1. 后世影响
  •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 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都对其进行研究和赏析,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感受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和魅力。对于有兴趣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