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

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丝绸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

介绍

《凉州词其一》是一首文学作品,它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还通过其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戍边将士们的同情与赞美以及对边疆安宁的渴望与追求,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是一组以“凉州”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共两首,其中第一首即《凉州词其一》。这些作品不仅是王之涣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更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十九首》中,“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一句,就透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深情厚意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王之涣通过《凉州词》传达了他对戍边将士们深深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凉州词》不仅仅是对边地风光的描绘,它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边塞诗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唐朝时期边疆的紧张局势和戍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

《凉州词二首》作为王之涣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能。王之涣通过《凉州词》将读者带入了那个遥远的边塞世界,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们的辛劳。《凉州词》中的黄河、孤城、玉门关等元素,不仅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承载了王之涣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对戍边将士的描写,王之涣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敬意和对他们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凉州词》成为了一首具有强烈个人色彩和社会意义的作品。

《凉州词其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展现了王之涣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厚意。

注解

碛:读qì,戈壁、沙漠。

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为吐蕃所陷。

赏析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唐人乐府词,文昌可称独步。绝句中如《成都曲》、《春别曲》、《寒塘曲》、《凉州辞》、《吴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俱跌瓿风逸,逼真齐梁乐府,中透彻之禅,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唐诗笺要》:寓怆愤纳款意。

中华书局出版《唐人绝句选》把篇首的“边城”二字解释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认为前二句是“写凉州春暮景色”。词家陈邦炎(12—6)认为:从同题的第三首诗看,张籍写这首诗时,凉州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不可能写于凉州。而《凉州词》只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乐曲名称,盛唐诗人王翰、王之涣等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篇,只是按这个乐曲写的歌词,其内容不必是写凉州。再联系同题第二首诗“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每待平安火到来”,这第一首诗写的“边城”,应当只是当时与吐蕃对峙处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