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再招

飙御已应归杳眇,博山犹自对氛氲。
不知入夜能来否,红蜡先教刻五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再招》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七绝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皮日休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侧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内容、作者信息及背景分析: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皮日休(约834年—883年),字逸少,晚号鹿门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早年曾隐居于襄阳附近的鹿门山,后因政治原因入朝为官,历任太常博士等职。
  • 文学成就:皮日休的文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为主,其诗作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除了《奉和再招》,他还著有《松陵集》、《文薮》等作品。
  1. 诗歌原文
  • 原文:飙御已应归杳眇,博山犹自对氛氲。不知入夜能来否,红蜡先教刻五分。
  • 翻译:风神已经回到了遥远的地方,博山炉依然对着氤氲的气氛。不知道夜晚能否到来,红烛已经提前被点燃了五分。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皮日休在《奉和再招》中用“飙御”(即神仙所乘之风)与“博山”两个元素营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氛围。通过“杳眇”与“氛氲”的描写,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诗人似乎在询问自己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地进入那个理想的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不舍。
  1. 创作背景
  • 政治变迁:皮日休在咸通年间曾短暂入朝任职,但在黄巢起义爆发后,他选择了出走,继续以诗文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忧国忧民之心。
  • 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皮日休则通过诗歌表达出对于和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1. 文化价值
  • 文学风格:皮日休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历史影响:皮日休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唐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奉和再招》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诗歌,也是皮日休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

注解

奉和再招:一作“文燕招润卿”。

飙御:犹神驾。

博山:博山炉的简称。

氛氲: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