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放白鹰二首

【其一】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其二】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其一】

八月的北疆,风高气爽,北疆的老鹰全身是洁白如锦的羽毛。

单独飞行的时候就像一片巨大的雪花飘,可是它却可以明察百里以外的毫毛。

【其二】

在寒冷的十二月份,刚刚被捕的老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

一群小燕子小麻雀却在那里噪聒:落毛的老鹰不如雀!哈哈!

老鹰说:你们别高兴太早,我迟早还要飞上万里云霄。

介绍

《观放白鹰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创作于唐代。该组诗包括两首,每首都描绘了北疆胡鹰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捕猎能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组作品:

  1. 作品原文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2. 主题内容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通过“八月边风高”、“孤飞一片雪”等描绘了胡鹰在秋季的飞行状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 捕猎技巧展示:通过对胡鹰飞翔能力的描写,展现了其敏锐的感知力和强大的捕食能力。诗中的“百里见秋毫”形容了胡鹰能够捕捉到极微小的动物,体现了其非凡的狩猎技巧。
  • 生态意识呼吁:诗末以“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表达了对自然界其他小动物不应打扰其生活空间的生态关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飞翔、不受束缚的向往。
  1. 艺术特点
  • 形象生动: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胡鹰比作洁白无瑕的雪花,增强了画面感。
  • 节奏明快:诗歌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 意象丰富: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如“一片雪”、“秋毫”等,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想象空间。
  1. 历史文化背景
  • 李白生活在唐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诗歌在当时不仅是文学表达方式,也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媒介。
  • 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作多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1. 鉴赏价值
  • 此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鸟类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的背景。
  • 诗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对自由的崇尚,对今天的读者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观放白鹰二首》不仅是李白文学成就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唐代文化、生态意识和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白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自然的态度。

注解

苍鹰八九毛:鹰一岁色黄,二岁色变次赤,三岁而色始苍矣,故谓之「苍鹰」。八九毛者,是始获之鹰,剪其劲翮,令不能远举扬去。

啅:众口貌,太白借用作嘲诮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