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𧥄𧥄,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始安秋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始安秋日》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作品,创作于唐高宗至玄宗时期(约公元650-755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宋之问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盛世和自然美景的颂扬。
宋之问在唐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在当时广为传播,深受人们喜爱。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应制诗的庄重典雅,也有描写山水的清新明丽。其中,《始安秋日》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
《始安秋日》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宋之问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桂林的风景与洛阳的春色进行对比,形成了鲜明而生动的画面。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岭南地区特有的物候特征,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此外,通过对桂林风景的精细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在独特环境中的独特感受。这种新颖的美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始安秋日》在情感表达上真挚动人。宋之问通过诗歌传达了对故土的深情怀念以及对政治失意后的孤独感。在被贬岭南期间,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歌深沉的情感基调。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始安秋日》在文化背景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王朝逐渐走向鼎盛,国力空前强大,政治相对稳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开始寄情山水,颂扬盛世。宋之问的《始安秋日》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杰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情,也反映了唐代文学的繁荣景象。
《始安秋日》作为宋之问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表现、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上具有重要价值,也为后世研究唐朝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