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赋

书契天设,文明日新。将究止戈之义,式彰为武之仁。足还太素,寿我生灵。志肃三军,欲致理而臻乎至理。论归八法,见古人而教以今人。昔者楚庄,薄诸晋国。小臣请筑乎京观,厥王乃陈乎道德。谓临戎制敌,胜不在乎干戈。示子传孙,事宜归于翰墨。且武也者,战而不阵,师惟在和。考其字以因明所自,止其戈而焉用其戈。愿剑戟而器于农耕,贤哉若彼。问军旅而对以俎豆,圣也如何。矧乎伏羲画卦以穷微,苍颉造书而允中。能会意以无怠,实临文而可讽。下破山而加点,理绝乘危。上拟成以无人,诚为动众。以五兵为武者,非武之资。合两字为武者,是武之奇。当用究言其不用,有为讵及于无为。鸟迹斯验,人情可窥。亦胄普(疑)而明焉,其仪不昧。秋悬心而愁矣,厥义咸知。是宜遵史籀之文,赞升平之主。两阶屡舞以称圣,七德修而曰武。亦何异威而不猛,宥刑而夏楚宁施。舍之而藏,得象而筌蹄奚睹。今我后洞穷经之旨,知为君之难。功不宰而八蛮自服,书同文而万国咸安。列圣摧凶,我则怀远而柔迩。前王伐罪,我则去杀而胜残。故得文物重新,妖氛自弭。庐人之百炼宁问,吕望之六韬可委。士有偶明,试而赋上获赞皇风而之是(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止戈为武赋》的文学魅力

《止戈为武赋》是唐代徐寅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内容丰富而深刻,通过探讨“止戈”与“武功”的关系,展示了作者对于武力使用和和平追求的独特见解。

这篇作品以《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止戈为武”为引子,阐述了“止戈”不仅是停止战斗,更是一种通过非暴力手段实现正义和仁爱的行为。徐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表达了他对于武力使用的看法,认为真正的武功不在于战争,而在于如何通过武力达到和平的目的,这是一种更为高尚的境界。

徐寅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楚庄王的例子,他提到楚庄王在面对晋国的挑衅时,并没有选择用武力解决,而是选择了用道德来引导,这种策略虽然看似软弱,但实际上是对和平的追求。通过这一例子,徐寅强调了“武功”的另一面——即智慧和道德的力量,这不仅仅是对武力的一种补充,更是对武力本质的超越。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武力与和平之间的关系。徐寅认为,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有时候,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同样可以达成目的。例如,他将武力与农耕、文化等联系起来,认为武力的使用应当回归到农耕文化中去寻找答案,这是对“武功”更深层次的理解。

徐寅在文中提出了“论归八法”的概念,他认为古人的智慧值得今人学习。通过回顾历史,徐寅希望今人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将古人们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去。

徐寅以楚庄王为例,说明了武力并非无敌,而是需要智慧和道德来引导。他通过对楚庄王行为的分析,指出了武力使用的局限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从而强调了武力应该被用于促进和平的目的。

《止戈为武赋》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武力、和平与智慧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武力的使用,让我们理解到真正的武功不仅仅在于力量,更在于智慧、道德和对和平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