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广宣上人频见过
译文
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
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
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此时诗人在京城任职。广宣上人是一位很活跃的诗僧,以诗文和京城中的士大夫结交。诗人对广宣上人的频频造访甚感厌烦,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广宣上人频见过》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说明了屡遭广宣上人打扰的情况;颔联和颈联自谦言愧,读书没有所得,辜负了这位上人;尾联说寺庙红叶堆积无人打扫,委婉地表达了对广宣上人的不满。整首诗平易坦荡,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语之间颇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注解
广宣上人:生平不详。上人,对僧侣的尊称。
三百六旬:一年到头,这里是经常之意。
扰扰:忙乱的样子。
冲:冒过,撞过。
惭:一作“为”。
朝士:朝官。
裨(bì)补:有所补益。
道:这里指儒家之道。
回:回来,或者理解为回复。
赏析
元·方回:昌黎大手笔也,此诗中四句却只如此枯槁平易,不用事,不状景,不泥物,是可以非诗訾之乎?此体惟后山有之,惟赵昌父有之,学者不可不知也。观题意似恶此僧往来太频,即红楼院应制诗僧也。(《瀛奎律髓》)
清·何焯:穷年扰扰,竟未立功立事;稍偷闲暇,又费之一谈一咏,能不增叶落长年之悲乎?此诗即公所谓“聪明日减于前时,道德有负于初心”者。结句妙,借广宣点出,更不说尽。宣既为僧,亦有本分当行之事,奈何持末艺与朝士征逐,不惧春秋迅速耶?言外亦以警觉之也。(《义门读书记》)
清·王元启:首四句自惭无补,后四句即用自惭意规讽广宣。结语所云,正见其可以闭门学道也。(《读韩记疑》)
清·纪昀:末二句是讥其终日不归,此评(按指方回评)甚确。又云:昌黎不尽如是,大手笔亦不尽如是也。此种议论,似高而谬。循此以往,上者以枯淡文空疏,下者方言俚语、插科打诨,无不入诗。才高者轶为野调,才弱者流为空腔。万弊丛生,皆江西派为之作俑。学者不可不辨之。(《瀛奎律髓汇评》)
清·何焯:自叹碌碌费时,不能立功立事,即有一日之闲,徒与诸僧酬倡,宪何益乎?言外讥切此僧忘却本来面目,扰扰红尘,役役声气,未知及早回头,不顾年光之抛掷也。(《瀛奎律髓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