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灵枢 · 外揣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并非“灵枢 · 外揣”的一部分,而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古代医圣岐伯所著,分为《灵枢》、《素问》两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经典著作:

  1. 《黄帝内经》简介及历史地位
  • 成书时间与作者:《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相传为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的岐伯所著。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列。
  • 主要内容与结构:《黄帝内经》分为两部分,即《灵枢》和《素问》。其中《灵枢》主要论述了人体经络、腧穴等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而《素问》则深入探讨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防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 医学理论与实践意义:该书不仅系统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医疗经验和理论,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医学观点和治疗方法,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黄帝内经·灵枢》的内容解析
  • 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灵枢》中的经络学说强调了经络系统的完整和畅通,认为经络是连接全身各部、运行气血的通道,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详细描述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十五络脉的结构与功能。
  • 脏腑学说:在脏腑学说方面,《黄帝内经·灵枢》提出了五脏六腑的概念,并进一步细化为多个脏腑系统,如心、肝、脾、肺、肾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此外,还讨论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1. 《黄帝内经·灵枢》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历史价值:《黄帝内经·灵枢》不仅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来源,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哲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宝贵文献。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科学医学的转变。
  • 现实意义:在当今医学领域,《黄帝内经·灵枢》的理论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它对现代医学中的针灸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针灸治疗方法正是基于《黄帝内经·灵枢》的理论发展而来。此外,该著作中提出的一些养生保健原则和生活方式的建议,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中。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的研究与学习,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生命健康的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