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砚诗

金棱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献砚诗》是宋代诗人苏泂的作品,而非唐代方为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砚台的珍贵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文才与物质财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下是一些介绍:

  1. 作者简介:苏泂,字景立,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于世。在《献砚诗》中,他通过对砚台的赞美,表达了对文人精神追求的认同和尊重。
  2. 诗句原文:《献砚诗》原文如下:
    金棱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
    石遗半缺齧,行草百十七。
    昭陵不可及,季孟精爽集。
    天地倏开张,鬼神为之泣。
    泓也玉璧姿,肯为泥沙没。
    呜呼黄祊殉,人事止枯骨。
    临池例饮墨,有底鹅领识。
  3.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赞颂文才与物质财富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强调了文人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不应被物质财富所束缚。通过砚台这一象征物,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视和对文人高尚品格的赞美。
  4. 艺术特色:在《献砚诗》的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5. 历史影响: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献砚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精神世界的向往和重视。它的流传和传播,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追求精神文化的高峰。

《献砚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文才与物质财富之间关系的杰作,也是一部展现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以及文人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