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一

回波尔来时六大贼,不如持心断惑。
纵使诵经千卷,眼里见经不识。
不解佛法大意,徒劳排文数黑。
头陀兰若精进,希望后世功德。
持心即是大患,圣道何由可克。
若悟生死之梦,一切求心皆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其一》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王梵志,字望之,号知白,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直率、质朴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回波乐·其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与觉悟的真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回波尔来时六大贼,不如持心断惑。纵使诵经千卷,眼里见经不识。不解佛法大意,徒劳排文数黑。头陀兰若精进,希望后世功德。

  2. 诗句解读

  • 回波尔来时六大贼:此句形容修行路上的各种诱惑和障碍,如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形象地指出了人们在追求精神提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 不如持心断惑: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即只有通过内心的修行和决断,才能消除心中的迷惑,达到心灵的平静。
  • 纵使诵经千卷,眼里见经不识:这句揭示了即使诵读了许多经典的文字,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其内涵,那么这些文字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帮助。
  • 不解佛法大意,徒劳排文数黑:强调了深入理解佛法的重要性,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诵经文而不理解其深层意义,那么这样的努力就是徒劳的。
  • 头陀兰若精进,希望后世功德:这句表明了作者对修行的虔诚态度,通过精进于头陀行(头陀意为远离世俗欲望),以及在寺院中精进修行,期望能够积累功德,为后世带来利益。
  1. 诗歌鉴赏
    《回波乐·其一》不仅是王梵志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典范。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表达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唐代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修行体验的诗歌,更是一篇探讨如何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

王梵志的《回波乐·其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和内心困惑时的探索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