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三十五

慎事罪不生,忍嗔必有□。
□□□□□,□□□□□。
□□□部宰,捉此用为心。
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三十五》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王梵志(约公元786年—约公元846年),字晋卿,号伏龙子,原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后迁居江阴(今江苏省无锡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初为新朝小吏,因反对朱温篡唐被杀害。其诗多揭露时弊,讽刺当权者,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进步意义。
  1. 诗意内容
  • 慎事罪不生,忍嗔必有:表达了谨慎行事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克制愤怒和忍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灾祸。
  • 纵使千乘君,终齐一个死:“纵使千乘君”指的是即使是地位很高的君主,最终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 纵令万品食,终同一种屎:比喻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最终都归于同一个结局,即死亡或堕落。
  • 释迦穷八字,老君守一理:指出了释迦牟尼和老子都是通过坚持某种理念而获得了智慧和解脱。这里的“穷八字”和“一理”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八正道(正确见解、正确意念、正确行为、正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慧、正确禅定)或道教中的无为自然法则。
  • 大丈夫,性识本清虚:强调真正的男人应有清晰的本性和高洁的修养。
  1. 主题思想
  • 人生价值与追求:诗歌探讨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以及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目标。
  • 社会批判与反思: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个人修养与道德观:强调个人修养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 哲学思考与精神追求:涉及道家的自然无为和佛家的因果报应等哲学观念,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回波乐 其三十五》不仅是王梵志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高度成就,并给予后人丰富的启示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