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三十七

□□□□□,□□□□错。
终归一聚尘,何用深棺椁。
土下蝼蚁餐,但□□□□。
□□□□□,平章自埋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三十七》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王梵志,字望舒,号龙兴公,卫州黎阳人,约唐初年间在世。他幼时家境尚殷富,曾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但中年后家业败落。中年后皈依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传佛理,多用村言俚语,流传于民间。
  • 艺术风格:王梵志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著称。他的诗词常常使用朴素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感悟。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深刻的哲理性,反映了他对生命、死亡和自由的思考。
  1. 诗歌原文
  • 我身若是我,死活应自由。
    死既不由我,自外更何求。
    死生人本分,古来有去留。
    如能晓此者,知复更何忧。
  1. 诗歌解析
  • 生死的自由: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如果个体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那么生死的选择应当由自己自主决定。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个人自由与自我决定权的强烈追求。
  • 生死的必然性:虽然诗人强调生死的自由性,但也透露出对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接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的自然律动,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 生死的解脱:通过“死既不由我,自外更何求”这一表述,王梵志暗示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即当个体认识到生死不由自己掌控时,就无需再为外在因素(如财富、名誉等)而焦虑。
  • 生死的理解:整首诗也传达了对生死本质的理解,即生死本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每个人最终都将面对这个事实。诗人鼓励人们理解并接受生死的自然过程。

《回波乐 其三十七》不仅是王梵志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唐代乃至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王梵志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简练的语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