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六十一

断诸恶,细细詃贪嗔。
若使如罗汉,即自绝嚣尘。
将刀且割无明暗,复用利剑断亲姻。
究竟涅盘非是远,寻思寂灭即为邻。
只是众生不牵致,所以沉沦罪业深。
努力努力遵三宝,何愁何虑不全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六十一》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之一,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及主题
  • 《回波乐 其六十一》是一首表达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理念。
  • 诗中“断诸恶,细细詃贪嗔”一句,表明了诗人对于世间种种诱惑和烦恼的批判态度;而“若使如罗汉,即自绝嚣尘”则展现了一种出世的心态,渴望通过修行达到涅槃的境地。
  •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的繁华与内心的寂灭,表达了一种回归本真、寻求精神自由的愿望。这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独特。
  1. 文学价值和影响
  • 作为唐代诗歌的一部分,《回波乐 其六十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特点,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 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心灵。尤其是“大慈振法鼓,开悟无明聋”等句子,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成为后世传颂的佳句。
  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 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相比,《回波乐 其六十一》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简洁直接,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能深入人心。这种风格在唐代诗歌中较为少见,显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

《回波乐 其六十一》不仅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人精神世界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