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七十六

祭四时八节日,家家总哭声。
侍养不孝子,酒食祭先灵。
将被外鬼哭,家亲本无名。
一郡巡门鬼,噇尽捖鸣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 其七十六》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中开篇便直指人生烦恼的根源——“多缘饶烦恼”,这句直接点出了人生中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烦恼。接着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人生的无常与轮回比作“新坟影旧冢,相续似鱼鳞”。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象征意义,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诗中还表达了对家庭情感的深刻理解:“侍养不孝子,酒食祭先灵”。这两句反映了王梵志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以及对传统家庭观念的思考。他认为,尽管人们在物质上供奉祖先,但在精神层面却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孝敬,这种矛盾现象反映出了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

诗中的“一郡巡门鬼,噇尽捖鸣声”一句,则描绘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这里的“巡门鬼”象征着那些无恶不作的人或事,而“噇尽捖鸣声”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些人或事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这一部分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正义和道德秩序的强烈渴望。

《回波乐 其十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命、家庭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