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八十七

有钱不造福,甚是老愚痴。
自身不吃著,保投受妻儿。
打脊眼不痛,十指不同皮。
饱吃身自稳,饿肚身自饥。
积十年调宁,知身得几时。
一朝身磨灭,万事不能窥。
妻嫁后人妇,子变他家儿。
奴婢换曹主,马即别人骑。
闻强急修福,莫于百年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回波乐其八十七》是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的一首作品。在这首诗中,王梵志表达了对生死、轮回与恐惧的深刻思考。诗的内容如下:

  1. 内容概述
  • 诗篇开头“不虑天堂远”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死后世界的无畏态度,认为天堂虽远,却无需忧虑。
  • 紧接着,诗句“死既不由我,自外更何求”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接受,认为死亡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追求什么。
  1. 文学价值
  • 王梵志作为唐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当时民间流传非常广泛,他的作品多用村言俚语,通俗易懂而又富有哲理,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面貌和民众的生活情感。
  •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王梵志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世间万物无常的深刻认识。
  1. 影响意义
  • 王梵志的诗歌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诗作不仅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 王梵志的诗歌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种对生死超脱的态度在后世文人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探讨。

《回波乐其八十七》不仅是王梵志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唐代诗歌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