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封太守

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
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
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
百村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封太守》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驾驭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他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被称为“诗佛”。王维不仅在诗歌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样精湛,被誉为唐代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
  2.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当时王维赴岭南途经夏口,作此诗送封太守赴任苏州刺史。这一地理背景为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 诗歌结构与内容解析:《送封太守》首联“忽解羊头削,聊驰熊轼轓”,形象地描述了封太守卸去武职,赴任苏州刺史的情景。颔联“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则进一步描绘了封太守扬帆出发,一路向着吴门进发的壮丽画面。颈联“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通过色彩鲜明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壮观的氛围。尾联“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则是对封太守上任后可能面对的复杂政务和政治地位的一种隐喻性描述。
  4. 文学特色:该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平仄,使得诗句既符合韵律规则又富有音韵之美。其次,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帆”、“枫”、“丹阳郭”、“赤岸村”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最后,王维在创作中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送封太守》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祝福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王维的艺术成就以及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