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茶中杂咏 其五 茶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茶中杂咏 其五·茶舍》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茶舍中的生活场景与氛围。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作者简介: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晚唐诗人、散文家,鹿门山居士。他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曾居住在湖北天门。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历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和毗陵副使等职。后参加黄巢起义,起义失败后下落不明。他的诗文作品兼具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诗意解析:诗中提到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这是对茶舍内景的生动描述,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则描绘了一幅劳作之后的温馨画面,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闲适与安宁。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茶舍在月光下的静谧之美,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茶舍生活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示了唐代茶文化的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运用巧妙,如红泉、紫蕨、柴扉等,都为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审美价值。
文化意义:皮日休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茶文化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种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茶中杂咏 其五 茶舍》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佳作,它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唐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对于茶文化的研究,还是对于唐代文学的欣赏,这首诗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