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伤颂 其一

伤嗟垒巢燕,虽巧无深见。
修营一个窠,往复几千转。
双飞碧水头,对语虹梁畔。
身缘觅食疲,口为衔泥烂。
驱驰九夏初,方产巢中卵。
停腾怕饥渴,抚养知寒暖。
怜惜过于人,衔虫喂皆遍。
父为理毛衣,母来将食饘。
一旦翅翼成,分飞不相管。
世有少智人,恳力忧家眷。
男女未成长,颜色已衰变。
燕子燕子听吾语,随时且过休辛苦。
纵使窠中千个儿,秋风才动终须去。
世人世人不要贪,此言是药思量取。
饶你平生男女多,谁能伴尔归泉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伤颂 其一’是唐代诗人伏牛上人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述燕子和鵽鸠鸟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间贪欲的批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伤嗟垒巢燕,虽巧无深见。修营一个窠,往复几千转。双飞碧水头,对主动权虹梁畔。身缘觅食疲,口为衔泥烂。驱驰九夏初,方产巢中卵。停腾怕饥渴,抚养知寒暖。怜惜过于人,衔虫餧皆遍。父为理毛衣,母来将食眩。一旦翅翼成,分飞不相管。

  2. 诗句赏析

  • 筑巢劳心:诗中“修营一个窠,往复几千转”描绘了燕子筑巢的过程既费力又费时,反映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不易。
  • 生活艰辛:“身缘觅食疲,口为衔泥烂”表现了燕子在觅食过程中的辛苦和劳累;“驱驰九夏初,方产巢中卵。”则展现了燕子在炎热夏日依然不懈工作,直至生产出巢中幼鸟的情景。
  • 父母关怀:诗句“父为理毛衣,母来将食眩”展示了燕子的父母对子女的细心照料,体现了动物世界中亲情的温暖。
  • 警示世人:“一旦翅翼成,分飞不相管”则是对世间众生贪恋安逸、忽视责任的讽刺,指出一旦长大成人,就应该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不应再依赖父母。
  1. 主题思想
  • 生命无常:通过对燕子生命周期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生灵短暂而脆弱生命的哀歌。
  • 贪欲与责任:诗中提到“男女未成长,颜色亦衰变”暗示了人的贪欲可能导致家庭和事业的失败,强调了责任感的重要性。
  • 警示世态:诗人通过燕子的故事来告诫世人应珍惜时间,及时行乐,同时也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避免因自己的懒惰或疏忽导致家族败落。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诗中对燕子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燕子的生活场景。
  • 寓意深刻:诗歌不仅仅描绘了燕子的生活,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寓意。
  • 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和形容词,如“往复几千转”、“身缘觅食疲”,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和美感。
  1. 社会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可以作为道德教育和环保教育的素材,引导人们反思自身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
  • 历史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记录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和生物特性的观察,为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珍贵资料。
  1.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通过对燕子生活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界和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对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贪婪和自私行为的批评。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同时,诗人的情感也感染了读者,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深思。

《三伤颂 其一》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现象的诗歌,更是一部富含哲理、情感丰富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也启发了人们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修养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