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曲江

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静空地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曲江》是唐代羊士谔所作的七言绝句,描绘了安史之乱后的曲江池景象,表达了对战乱带来的痛苦和伤痕的感慨。《乱后曲江》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的诗作,它也是唐代文化与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深入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乱后曲江》的作者羊士谔,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断他生活在唐朝这样一个政治、文化繁荣的时代。由于羊士谔的具体身份和生平不详,我们只能从诗中间接了解到一些关于他的背景信息,比如他是唐代的一位诗人。
  2. 诗歌原文:《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开头写道:“乱后曲江池,西流人不归。”这句诗表达了战乱之后,曾经繁华的曲江边变得荒凉冷清。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曲江边的景色和人们的改变:“春来长有探春人。游春人静空地在,直至春深不似春。”这里的“探春人”指的是那些仍然热爱春天、喜欢出游的人,而他们所到之处却只剩下一片空旷。最后,诗人感叹道:“直到春深不似春。”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曲江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3. 诗歌赏析:《乱后曲江》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诗人通过对曲江池的描写,以及人们对春天的期待与失望,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乱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深沉而复杂,引人深思。
  4. 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但在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这场动乱不仅导致了大量的死亡和破坏,也使得社会和经济遭受重创。在这样的背景下,《乱后曲江》的出现,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乱后曲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通过诗人的眼睛,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