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上晚泊

亭上风犹急,桥边月已斜。
柳寒难吐絮,浪浊不成花。
岐路春三月,园林海一涯。
萧然正无寐,夜橹莫咿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汴上晚泊》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汴上晚泊》原文如下:

亭上风犹急,桥边月已斜。柳寒难吐絮,浪浊不成花。岐路春三月,园林海一涯。萧然正无寐,夜橹莫咿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夜晚泊船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环境的深刻感受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进一步分析:

  1. 诗歌主题:《汴上晚泊》的主题集中在作者在夜晚泊船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具体的景象,如亭上的风、桥边的月、柳枝的寒冷等,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2. 艺术手法:吴融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亭上风犹急”和“桥边月已斜”这样的句子,通过对比增强了景物之间的张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同时,“柳寒难吐絮,浪浊不成花”则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柳树因寒冷而难以吐露新芽,波浪浑浊无法形成花朵的情景。
  3.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情感。从最初的亭上风到桥边的月,再到后面的柳、浪、路等,诗人的情感随着景象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最后两句中,“萧然正无寐,夜橹莫咿哑”,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孤独,还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绪。这些情感的表达与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情感深度。
  4. 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汴上晚泊》作为唐代诗歌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文学创作特点和文化传统的窗口。
  5. 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汴上晚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语言清新脱俗,意象鲜明生动,情感真挚感人。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汴上晚泊》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读者,而且作为唐代文学的一部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