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尚颜师

僧中难得静,静得是吾师。
到阙不求紫,归山秪爱诗。
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
自叹眠漳久,双林动所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尚颜师》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作者简介
  •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早年隐居茅山,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题咏纪游、送别唱酬之作,以及绮丽而不失典雅的感怀时事之作,兼有温、李之风。著有《唐英歌诗》。
  1. 创作背景
  • 吴融在晚年归隐后,与僧人尚颜有过交往,因此写下了这首表达对尚颜深厚友情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不仅是对尚颜人格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1. 诗词原文
    僧中难得静,静得是吾师。到阙不求紫,归山只爱诗。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自叹眠漳久,双林动所思。

  2. 作品赏析

  • 意境高远:《寄尚颜师》展现了吴融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尚颜的深情怀念。诗中“僧中难得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静得是吾师”则彰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认同。整首诗通过描写尚颜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想境界。
  • 艺术手法:吴融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使读者能够在欣赏文字的同时,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临风翘雪足”可能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而“双林动所思”则可能暗示了对某种精神寄托或理想的追寻。
  • 情感真挚:吴融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对尚颜深厚的友情和敬仰之情。通过对尚颜生活状态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对友人朴素生活态度的赞美。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人情味和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禅宗文化的传播:《寄尚颜师》作为一首反映禅宗生活的作品,对于传播禅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示了禅宗思想的实践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教义,而且也反映了禅宗思想对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 文人雅集的体现:吴融通过这首五言律诗,展示了文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友谊。诗中的“吟咏”、“唱酬”等词汇体现了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这对于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吴融的这首诗在唐代乃至后来的文学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 文化传承:吴融的这首诗不仅是其个人的文学创作,更是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

《寄尚颜师》作为唐代诗人吴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