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胡咏之

济世应须不世才,调羹重见用盐梅。
种成白璧人何处,熟了黄粱梦未回。
相府旧开延士阁,武夷新筑望仙台。
青鸡唱彻函关晓,好卷游帏归去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与胡咏之》是唐代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在追求济世安民理想时所面临的困惑和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吕岩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还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哲学观点,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从文学角度来看,《书与胡咏之》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风貌。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诗中的“种成白璧人何处,熟了黄粱梦未回”,利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治国的理想比作种植白璧,而将虚幻的梦想比作黄粱煮熟后未醒,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感。这种巧妙的艺术处理使得诗歌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思想,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从文化角度来看,《书与胡咏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吕岩作为唐末著名的道士、诗人,其作品常常涉及道教思想和儒家理念的融合。在《书与胡咏之》中,他通过对古代圣贤如延士阁、望仙台等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道德的追求。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从哲学角度来看,《书与胡咏之》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诗中的“济世应须不世才,调羹重见用盐梅”表达了诗人对于才能和品德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具备非凡才能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和儒家的积极入世相结合的哲学思想。

从审美角度来看,《书与胡咏之》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这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审美特征,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书与胡咏之》不仅是吕岩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是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哲学思考。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和精神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