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称心寺

释事怀三隐,清襟谒四禅。
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
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
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
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
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
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
安期庶可揖,天地得齐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称心寺》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还表达了他对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的独到见解,展示了宋之问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艺术成就。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生平
  •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字少连,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出生于虢州弘农,后迁居山西汾阳,是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出身。尽管宋之问曾因谄媚权贵而受到时人的非议,但其文学造诣和诗歌风格依然被后世传颂。
  1. 诗词原文
    释事怀三隐,清襟谒四禅。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

  2.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此诗以游称心寺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意境。诗人用词精炼,情感细腻,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深邃的艺术境界中。
  • 哲理思考:诗中“理契都无象”等句体现了宋之问对于人生和宇宙奥秘的思考。这种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使得这首诗超越了一般的山水游记,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1. 文化影响
  • 唐诗典范:“沈宋体”是宋代诗歌的重要派别之一,宋之问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诗作在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模仿。
  1. 鉴赏评价
  • 《游称心寺》不仅是宋之问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阶段,即由宫廷文学向民间文学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个人风格的独创性,宋之问的这首诗就是这一转变的杰出代表。

《游称心寺》作为宋之问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价值。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宋之问深邃的人生观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以及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