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路 中作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林路中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了作者在秋日桂林游历时的所见所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概述: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他出生于河南荥阳,祖籍洛阳,是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三代的宰相李林甫的后裔。李商隐的一生充满坎坷,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尤其擅长骈体文和近体诗,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他的诗歌以绮丽辞藻、深沉意蕴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原文及注释
  • 原文:《桂林路中作》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余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 译文:温暖的天气没有秋天的色彩,江面晴朗却有傍晚的余晖。蝉声在空中回荡,好像在挽留客人不舍离去。村落很小,有狗守护;沙滩上,一个僧人独自归来。想要抬头望向北方,却看到鹧鸪鸟飞翔。
  1. 作品赏析
  • 意境描绘: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首联描绘了桂林的秋日景色,既展现了江面的晴朗又不失秋天的萧瑟;颔联通过蝉声的描写,传达出对游客不舍的情感;颈联则通过村落、犬只和沙路上的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画面;尾联以鹧鸪的飞翔,增添了一丝离别的哀愁。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1. 写作背景
  • 创作动机:李商隐在唐朝末年的政治环境中,由于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多次被贬谪。他的创作多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或许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远离家乡、身处异乡的无奈与哀愁。
  • 创作地点:据诗中的描绘,诗人是在桂林附近游历时写下的。桂林作为当时的著名旅游景点,自然风光旖旎,是诗人喜爱的游览之地。因此,这首诗也可能是在桂林的一次游历中创作的。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李商隐的诗歌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如“鹧鸪”通常象征着别离和远方,使得整首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离愁之中。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对比和映衬,使景物之间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结构布局: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组,形成对称的结构。这种结构既保持了诗歌的节奏感,又使得诗歌的内容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桂林路中作》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也是唐代文化和自然环境交融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风格,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