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晶荧射斗牛,岂随凡手报冤雠。
延平一旦为龙处,看取风云布九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三尺晶荧射斗牛,岂随凡手报冤雠。
延平一旦为龙处,看取风云布九州。
《延平津》是汪遵所作的一首咏古七言绝句,以西晋时期双剑化龙的典故为题材,通过宝剑比喻人才,展现了作者有志报国、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以下是对《延平津》的介绍:
历史背景:《延平津》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历史上的“延津剑合”。据《晋书·张华传》记载,雷焕得到龙泉、太阿两剑,后因张华被诛,剑失其所在。雷焕死,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时,剑忽然跃出堕水,令人入水取之,但见两条龙蟠萦,波浪惊沸。这一典故成为《延平津》中“宝剑”的象征。
文学价值:汪遵通过这首诗歌将古代的传说与现实相结合,不仅表达了个人对报国的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诗中的“宝剑”不仅是武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力量的源泉。
艺术特色:《延平津》采用了简洁的七言绝句形式,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的描绘,使得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特别是通过使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汪遵的《延平津》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诗歌,也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献。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古代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启示人们对于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