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隐寺途中作

乱云迷远寺,入路认青松。
鸟道缘巢影,僧鞋印雪踪。
草烟连野烧,溪雾隔霜钟。
更遇樵人问,犹言过数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入静隐寺途中作”是唐代诗人周贺的一首著名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周贺,唐代诗人,其诗作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多描绘山水田园,以及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2. 诗歌原文:乱云迷远寺,入路认青松。
    鸟道缘巢影,僧鞋印雪踪。
    草烟连野烧,溪雾隔霜钟。
    更遇樵人问,犹言过数峰。
  3. 诗句解析
  • 乱云迷远寺:表达了诗人在路途中,远方的寺庙被云雾缭绕的景象所笼罩,给人以朦胧、神秘的感觉。
  • 入路认青松:表明诗人沿着山路前行,沿途可见青翠的松树,增添了旅途的生机与活力。
  • 鸟道缘巢影:描绘了山中小径如同鸟类归巢般弯曲,留下影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 僧鞋印雪踪:通过僧人行走时雪地留下的踪迹,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宁静的对比,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 草烟连野烧:展示了山林间野火烧起后的烟雾,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生活气息。
  • 溪雾隔霜钟:描述了溪水中弥漫的薄雾,以及远处传来的清冷钟声,营造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
  • 更遇樵人问,犹言过数峰:樵夫的询问让诗人感到旅途更加遥远和艰辛,但他仍然坚持前行,直到过了几个山峰,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通过描绘远寺、青松、鸟道等景象,诗人试图表达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旅途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意象,如“乱云”、“青松”、“鸟道”、“僧鞋印雪踪”,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还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语言优美: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如“乱云迷远寺”,“草烟连野烧”,既描绘了景物,又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点。
  • 结构紧凑: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远眺到近行,再到偶遇樵人,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1. 文化背景
  • 此诗可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在那个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借助山水来抒发情怀,此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入静隐寺途中作》是周贺的一首代表作,通过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