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俗骈阗留不住,罗浮山上有心期。
却愁仙处人难到,别后音书寄与谁。
赠别王炼师往罗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别王炼师往罗浮》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作者简介: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文人、道教徒。施肩吾出身于唐代的贤德乡桐岘村,他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道士。他的一生虽然经历了从文仕到入道的转变,但他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对于自然与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歌原文:
道俗骈阗留不住,罗浮山上有心期。
却愁仙处人难到,别后音书寄与谁。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施肩吾与王炼师分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高远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情绪。诗中“道俗骈阗留不住”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的纷扰与追求无法留下的场景。而“罗浮山上有心期”则表明施肩吾内心有着超越世俗的高远志向和期待。诗的最后一句“别后音书寄与谁”,则流露出深深的失落和对未来的迷茫。
写作背景:施肩吾创作这首诗时,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生活经历变化之际。作为唐朝的进士,他在仕途上或许遭遇过挫折或失意,最终选择了入道修行的生活道路。因此,诗中的“道俗骈阗留不住”不仅反映了他对名利的追求无法持久,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文化价值:施肩吾的《赠别王炼师往罗浮》,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的独特看法,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灵感。
《赠别王炼师往罗浮》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的佳作。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