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京留别刘方平

客子慕俦侣,含悽整晨装。
邀欢日不足,况乃前期长。
离袂惜嘉月,远还劳折芳。
迟回越二陵,回首但苍茫。
乔木清宿雨,故关愁夕阳。
人言长安乐,其奈缅相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之京留别刘方平》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皇甫冉,字子升,号嵩山处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62年),卒于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享年五十四岁。他的生平经历颇为传奇,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侍御史等职,后因事被贬,最终归隐于嵩山地区,过着隐逸的生活。
  1. 原文及解析
  • 客子慕俦侣: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同伴的向往和留恋之情。”客子”指的是远离家乡在外的人,”慕俦侣”则是指渴望与志同道合之人为伍。
  • 邀欢日不足:描述了作者对欢乐时光的渴望。”邀欢”意味着邀请欢乐,”日不足”则暗示了欢乐时光的短暂。
  • 况乃前期长:这里”前期”指的是离别的时间,而”长”则强调了离别时间的漫长。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即将到来的分离感到的无奈和哀伤。
  • 离袂惜嘉月,远还劳折芳:这里的”嘉月”指的是美好的月光,”离袂”则是指别离时挥手告别。”劳折芳”则是说别离时的悲伤和不舍。
  • 迟回越二陵,回首但苍茫:”迟回”意味着徘徊犹豫,”越二陵”可能指的是越州的两个著名陵墓,而”回首但苍茫”则描绘了作者回头望去时所见到的空旷和迷茫的景象。
  • 乔木清宿雨,故关愁夕阳:这句诗通过描写乔木和夕阳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乔木”可能指的是高大的树木,而”清宿雨”则暗示了雨后的清新和宁静。
  • 人言长安乐,其奈缅相望:这里的”长安”是唐代的都城长安,”其奈”则是叹息无法改变的事实,”缅相望”则意味着彼此思念却无法相见。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之京留别刘方平》采用了直接抒发情感的手法,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 意象运用: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嘉月”、“乔木”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意境和深度。
  • 结构布局:诗歌遵循了传统的五言律诗结构,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形成了整齐划一的节奏感。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作为唐代的作品,它的创作背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文学地位:《之京留别刘方平》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1. 赏析与批评
  • 赏析角度:可以从语言艺术、情感表达、意象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例如,可以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 学术批评:学术界对《之京留别刘方平》的评价普遍认为它是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之一。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抒情手法和意象运用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同时,也有人指出,这首诗虽然表现了一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如仕途的艰辛和个人的无力感。

皇甫冉的《之京留别刘方平》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