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天柱山真君祠

天柱吐白云,仙宫隔青霭。
新亭皇黄家,旧封传汉代。
犹持蘋藻奠,永荷阎闾泰。
徬佛见群仙,凌风振青佩。
仰攀丹凤翼,俯跃苍龙背。
暂息三峰前,还逐九霄外。
灊岳高似掌,皖水遥疑带。
半壁风雨来,空林鬼神会。
今我何为者,赤绂仍皂盖。
远愧黄与龚,流芳及千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天柱山真君祠》是唐代诗人韦曾创作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天柱山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之情。

从诗歌原文来看,韦曾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天柱山的自然美景。诗中提到“天柱吐白云”,将天柱山比喻为高耸入云的天柱,其云雾缭绕,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仙宫隔青霭”则进一步强调了天柱山中隐藏的神秘仙宫,令人心生敬畏。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深厚情感。

韦曾通过对天柱山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情怀。在“犹持蘋藻奠,永荷阎闾泰”一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虔诚的敬意和对神灵的敬仰。同时,“新亭皇黄家,旧封传汉代”则透露出他对历史传承和文化延续的重视。这不仅是对天柱山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

从艺术手法上看,韦曾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仰攀丹凤翼,俯跃苍龙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天柱山以生命和动态,使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攀登山峰的场景。这种生动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从文化意义上看,《谒天柱山真君祠》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和宗教的诗歌,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韦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谒天柱山真君祠》作为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道教文化的尊崇,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唐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