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髻岩

丫髻山头残月,腊岩洞口斜阳。
啼鸟唤人归去,此身犹在他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丫髻岩》是唐代著名诗人韦膺所作的一首古诗。该诗以丫髻岩为主题,描绘了日出时分的自然美景以及诗人在异地他乡的孤独之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景: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
    丫髻山头残月,腊岩洞口斜阳。
    啼鸟唤人归去,此身犹在他乡。
  • 注释
  • 丫髻山:位于九峰北部之巅,两岩峭壁对峙,各高30余米,似仕女发髻。
  • 残月:指月亮还未完全消失的状态。
  • 腊岩洞口:指的是岩洞的入口。
  • 啼鸟唤人归去:鸟儿的鸣叫声让人感到归家的渴望。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丫髻岩》的创作年代为唐朝,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著名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 地理环境:丫髻岩位于台州椒黄路三区中心,是一座突兀于绿心之上的山峰,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赞美的对象。
  • 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成为一种风尚。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丫髻岩》作为一首诗,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诗人用“丫髻山头残月”和“腊岩洞口斜阳”两个生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丫髻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异乡生活的感慨。这种情感既深沉又含蓄,使得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 象征意义:丫髻岩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景观,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故乡和回忆。残月和斜阳不仅代表了时间的变化,也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丫髻岩》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和哲思的表达。它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文化风貌的独特窗口。

相关推荐